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市场 > >正文

鄂尔多斯:非遗让“石榴树”锦上添花

来源:新华社    时间:2023-08-27 13:05:04

8月26日傍晚,当最后一场演出谢幕,巴·特鲁木杰坐在回酒店的大巴车上,发了一条朋友圈:

“再见繁华的首都。再见北京的哥哥姐姐、老师以及朋友们,在你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陪伴下,孩子们通过努力获得了一生中最亮丽的荣耀,我们为他们感到自豪。下个月再见,北京的亲人们!”


(资料图)

一周前,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《江格尔》少儿艺术团创始人巴·特鲁木杰和他的20名小学员,与鄂尔多斯市12名非遗传承人、44名歌舞演员以及鄂尔多斯民委工作人员等八十余人,在北京市蒙藏学校旧址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一处四合院里,组成临时“大家庭”,开启为期一周的内蒙古体验区鄂尔多斯专题展。

↑巴·特鲁木杰为小学员的乐器调音。

巴·特鲁木杰来自新疆和静县。从新疆到内蒙古,再到北京,身为呼麦、江格尔及托布秀尔传承人的他,虽然一直在路上,但始终有“在家”的温暖。

“我外公曾是巴音布鲁克草原远近闻名的江格尔齐。一到他弹唱江格尔史诗时,我家的蒙古包便坐满了人。”巴·特鲁木杰6岁起跟着外公学习《江格尔》说唱艺术。2022年2月,在内蒙古上过大学的他,受鄂尔多斯官方邀请,在乌审旗创办了《江格尔》少儿艺术团。

蒙古族英雄史诗《江格尔》,与藏族民间说唱体、长篇英雄史诗《格萨尔》和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《玛纳斯》,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。

20世纪中期,《江格尔》曾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、鄂尔多斯乌审旗和鄂托克旗、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地区及赤峰市等地区广泛流传。

时至今日,《江格尔》在内蒙古的口头传唱已面临失传。

2021年,《江格尔》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鄂尔多斯加快口头传唱的抢救性保护工作。

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,巴·特鲁木杰在教学中,将音乐、故事、语言、表演、律动、想象力、心理学、绘画等元素糅在一起,开创了一种具有新时代风格的新型传承保护模式。

“学习说唱,无论是语言表达、逻辑思维记忆力、精神层面、心理建设等各个方面,都能给予孩子们正面作用。”巴·特鲁木杰说。

艺术团的另一位创始人乌阳嘎说:“这个艺术团的小演员平均年龄10岁,其中有不少是牧民的孩子,为了学习江格尔,他们每周从100多公里的牧区赶到乌审旗参加练习。”

目前,这支由20名8-12岁少年组成的艺术团,多次出镜央视,在北京、新疆等地开展数十场演出,开始引发业界和学界关注。有观众表示,看到儿童版本的《江格尔》史诗弹唱作品后,“非常激动,吸收到了满满的远古能量。”

↑《江格尔》少儿艺术团在北京演出。

“远古能量”,正在汩汩释放。

2022年,乌审旗开办三期《江格尔》弹唱艺术公益课程及一期暑假集训营,吸引了文化馆艺术指导员、乌兰牧骑专业演员、教师、行政单位工作人员等860余人参与。

今年3月29日,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签订共建《江格尔》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战略合作协议。

珍贵的《江格尔》史诗文化,在鄂尔多斯大草原渐渐生根发芽。

巴·特鲁木杰和《江格尔》少儿艺术团的故事,是鄂尔多斯非遗传承广袤草原的一片叶、一棵草。

在鄂尔多斯,在非遗传承这条长河里,更多的个体奋斗和政府的精心培育正在加速汇流。

↑鄂尔多斯民歌传承人乌东花。

鄂托克前旗的乌东花,是中国第一代达尔罕哆钦(长调歌王)扎木苏的孙女。如今,57岁的她,也成了鄂尔多斯民歌传承的“活水源头”。

作为鄂尔多斯民歌传承人,多年来,乌东花在家乡及周边地区传授民歌技艺,培养了近2000名新生代鄂尔多斯民歌手,“有的学生也成了传承人。”

传承,奉献,东胜区的孟根梢吉也有相似的人生轨迹。

↑鄂尔多斯民族服饰文化自治区级传承人孟根梢吉。

55岁的孟根梢吉,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鄂尔多斯民族服饰文化自治区级传承人。从13岁拿起针线,40余年里,无数件蒙古族服饰、蒙古族头饰、手工刺绣,在她手中大放异彩。

这些年,不仅她的生产车间常常“爆单”,慕名前来找她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,汉族同胞占了很大比例。

于是,孟根梢吉在当地和周边办起免费培训班。十多年里,经她培训的近1000名学员或自己创业,或在蒙古族服装服饰店就业,为鄂尔多斯民族服饰文化传承补充了大批年轻血液。

一张巨幅红纸,无数镂空的线条,56个人物风格迥异,石榴树下,歌悠扬、舞翩跹。一幅以各民族和谐共荣为主题的剪纸作品灵动飞扬。长篇幅剪纸作品《石榴树下幸福大家庭》下,被称为“赵大剪”的作者赵美玲正现场表演她的巧手技艺。

“我想用这幅作品表达我对各民族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的美好祝福。”赵大剪参展的同时,还见缝插针地赶制一批深圳世纪琥珀博物馆订购的龙主题剪纸作品。

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(达拉特旗纪事剪纸)代表性传承人,8岁师承祖母学习民间剪纸艺术,执剪五十余年,西北部农牧民生存、繁衍、奋斗,各民族团结共荣,这些场景成了赵美玲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,也由此诞生了她的代表作,140米巨幅长卷剪纸《农民纪事图》。

↑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(达拉特旗纪事剪纸)代表性传承人赵美玲。

巴·特鲁木杰、乌东花、孟根梢吉、赵大剪,是鄂尔多斯非遗传承的鲜活拓片,也是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时代剪影。

几千年来,鄂尔多斯刺绣、服饰,以杭州丝绸、丝线为原料;鄂尔多斯奶茶,以湖北砖茶为原料;鄂尔多斯特色饮食,渗透了各民族融合特色。

为了守护历史的“原汁原味”,近年来,鄂尔多斯市非遗保护工作以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为方针,秉承“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理念,通过成立机构、完善政策、丰富保护方式等措施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
在鄂尔多斯市,市文化馆为短调民歌、皮雕、马头琴演奏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免费提供传习场所,并开展公益课收徒传艺;乌审旗定期举办“乌仁布斯贵”传统刺绣、服饰、马海制作等传习班,现场传授技艺;东胜区、准格尔旗、杭锦旗等旗区以社区为载体,经常性开展漫瀚调、二人台、古如歌等传艺传播活动,让居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。

今天,在鄂尔多斯多达530项各级非遗项目绵延传承的背后,不仅有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张帆扶舵,也有无数“追梦者”“守护者”前仆后继、奋力击楫。在鄂尔多斯大地上,非遗让民族团结这棵“石榴树”锦上添花。

鄂尔多斯市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,说起做好民族工作的经验,鄂尔多斯市委统战部副部长,市民委党组书记、主任特古斯表示,“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,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,大力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文化遗存,深入实施‘三项计划’,形成独具特色的创建工作格局,有形有效有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,全力打造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示范样板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。”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全球洁具网  版权所有    
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     
 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